張騰蛟生平簡介
張騰蛟筆名魯蛟、魯丁,民國十九年生於山東省。原服務於軍旅,退伍後轉任公職,曾任行政院新聞局主任秘書。曾獲國軍文藝金像獎、文藝期刊聯誼會金筆獎暨主編獎、第十六屆文藝獎章、散文集<走在風景裡>被臺北市政府選為優良文藝創作。
由於戰亂的關係,家鄉沒有小學,他一直到十二歲才有機會入學讀書,插班五年級。畢業後,到外地讀中學,後來因為時局動盪而學校解散。十七歲就開始流浪異鄉,整個學程是零碎不堪的。
離開學校的張騰蛟,未曾拋棄書本,民國三十六年,他曾淪落青島,在街頭叫賣糖果維生,但仍利用休閒時讀書不輟。少年時期戰爭所帶來的高度驚恐,以及世局巨變,人類生命脆弱而卑賤的悲慘感受,鍛鍊出他具有高度「韌性」的生命原則。張騰蛟於民國三十八年底來臺,二十四歲開始練習寫作。次年第一首詩<迎春花>發表於中央副刊。二十七歲加入紀弦所倡組之「現代派」,並與友人創辦「桂冠詩刊」。
張騰蛟較早期寫詩,一年只寫四、五首。到了六、七十年代瘋狂的寫作散文,至今出版了十幾本散文。作者特別醉心於散文創作的理由是「因為它能容許我在它的身上實驗一些創作的理念和技巧,像是適當的誇張、有限度的抽象、技巧性的含蓄,以及象徵手法和想像力的運用等。當然,它還在文字魅力與音樂性的發揮上,給了我足夠的彈性和空間,讓文字們有一個飛躍跳繃的機會。」他以詩人之筆寫散文,在散文的身上運用大量詩的技巧,作品簡潔勁鍊,充滿詩作的意味,為我國散文文學開創新的風貌。
離開學校的張騰蛟,未曾拋棄書本,民國三十六年,他曾淪落青島,在街頭叫賣糖果維生,但仍利用休閒時讀書不輟。少年時期戰爭所帶來的高度驚恐,以及世局巨變,人類生命脆弱而卑賤的悲慘感受,鍛鍊出他具有高度「韌性」的生命原則。張騰蛟於民國三十八年底來臺,二十四歲開始練習寫作。次年第一首詩<迎春花>發表於中央副刊。二十七歲加入紀弦所倡組之「現代派」,並與友人創辦「桂冠詩刊」。
張騰蛟較早期寫詩,一年只寫四、五首。到了六、七十年代瘋狂的寫作散文,至今出版了十幾本散文。作者特別醉心於散文創作的理由是「因為它能容許我在它的身上實驗一些創作的理念和技巧,像是適當的誇張、有限度的抽象、技巧性的含蓄,以及象徵手法和想像力的運用等。當然,它還在文字魅力與音樂性的發揮上,給了我足夠的彈性和空間,讓文字們有一個飛躍跳繃的機會。」他以詩人之筆寫散文,在散文的身上運用大量詩的技巧,作品簡潔勁鍊,充滿詩作的意味,為我國散文文學開創新的風貌。
【 張騰蛟的名言】:
(1)感覺上,人生的滋味是七分苦三分甜。
(2)有些人看起來是在忙著生活,事實上也是在忙著死亡。
(3)因為他們可以用鋤頭寫詩寫散文寫小說以及繪畫,所以,一些識字不多的農人,也算得上是知識分子。
(4) 每個人都有一條或是多條的人生之路,只是走法不同。(1)感覺上,人生的滋味是七分苦三分甜。
(2)有些人看起來是在忙著生活,事實上也是在忙著死亡。
(3)因為他們可以用鋤頭寫詩寫散文寫小說以及繪畫,所以,一些識字不多的農人,也算得上是知識分子。
(5)時間,在庸人的眼睛裡是凡物,在智者的心地間是珍寶。
(6)對於鳥們來說,再美的籠子也美不過一片天空
(7)看到一隻鳴唱終生的蟬兒默默的在樹下死去,一切的爭奪就不願意去想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